从追赶到冷清:城管不追了,为何摊贩老板反倒不干了?真相扎心

你有没有想过,摆个小摊就能发家致富?老王是这么想的。这哥们儿以前在街头卖煎饼,城管一来就得抱头鼠窜,政策一放宽,他乐开了花,心想:这下可算能大干一场了!可没摆俩月,他傻眼了——摊子没被城管赶,生意却比以前还惨,顾客寥寥无几,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关摊走人。老王纳闷儿:摆摊自由了,咋还混不下去了呢?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不对劲儿?今天咱们就来聊聊,摊贩们的新烦恼到底出在哪儿。

想当年,摆摊可是个体力活加技术活儿。那时候的摊贩,跟城管玩的是“猫捉老鼠”,推个小车满街跑,眼观六路耳听八方,城管一来,撒丫子就撤,比谁跑得快。可别说,那日子虽然提心吊胆,生意还真不赖,毕竟摊少人多,顾客随便一抓一大把。可政策一放宽,画风就变了。

2023年,全国好多城市都松了口子,像成都、杭州这些地方,摊贩数量蹭蹭往上涨。据统计,光成都市区夜市摊位就多了三成,街头巷尾全是小摊,煎饼果子、臭豆腐、烤串儿,啥都有。这下好了,不用躲城管了,可摊贩们发现,敌人换了——不是城管,是隔壁老张的烧烤摊和对面小李的麻辣烫。顾客就被这么几条街瓜分干净,摊贩们从“躲猫猫”变成了“抢地盘”,谁抢得多谁吃肉,抢不到就喝西北风。

老王的故事,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这家伙摆摊卖煎饼,手艺不赖,可架不住隔壁摊位更会玩儿。左边有个小伙子,煎饼摊加了个“网红拍照墙”,弄得花里胡哨,年轻人排队打卡;右边那大姐,煎饼便宜两块钱,还送个鸡蛋,老王一比,人家那是“人气王”,他这儿倒成了“冷板凳”。没几个月,老王扛不住了,摊子一收,转头去厂里拧螺丝了。

他说:“以前怕城管,现在怕没客,摆摊咋还越来越难了?”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瞎琢磨,西安有个叫王芳的姐们儿也撞了南墙。2020年疫情后,她瞅准政策红利摆摊,可半年下来,愣是没赚到钱。专家说了句实在话,社会学家张教授研究过这事儿,他说:“市场一开放,摊贩多了,顾客挑花眼,没点特色,谁搭理你啊?”这话糙理不糙,没点绝活儿,市场这把无形的大刀,第一个砍的就是你。

不过,也不是所有摊贩都这么惨。有些人愣是靠脑子在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。成都的李明就是个狠角色。政策一放,他开了个烧烤摊,可没两天就发现,街对面那家烤串儿便宜又量大,眼瞅着顾客全跑了。李明急了,但没认怂。他咬咬牙,把摊子改成了“移动餐车”,弄了个LED灯牌,五颜六色的,晚上亮得跟迪厅似的,还架了个手机直播烧烤,边烤边跟网友唠嗑。结果呢?年轻人爱看热闹,顾客越聚越多,日收入从300块蹦到了800多。

杭州的陈丽也不赖,她卖臭豆腐,生意本来平平,后来跟几个摊贩一合计,组了个“摊贩联盟”,统一装修摊位,还加了个饮品套餐。游客一来,闻着味儿就走不动道儿,日收入涨了四成。还有深圳的张强,摆摊卖手工饰品卖不动,干脆开了抖音直播,边摆摊边带货,月入从2000蹿到上万。瞧瞧人家这脑子,灵活得跟猴儿似的。数据也挺能说明问题,2024年抖音上“地摊经济”相关视频流量涨了50%,摊贩们玩儿创新,真是条活路。

我咋看呢?这些事儿说明啥?摆摊这行当,光靠手艺不够,得有点“花活儿”。当然,也别乱创新,瞎整还不如老老实实干点别的。

可不是每个摊贩都爱折腾创新,有些人另辟蹊径,照样混得风生水起。北京的刘伟就是个例子。这哥们儿在城里卖水果,摊位费高不说,周围全是同行,价格压得死死的,一个月下来也就赚个千把块,累得跟狗似的。他不甘心,可也知道硬拼没戏。

有一天,他灵光一闪:城里干不过,农村咋样?于是他收拾摊子,跑去北京郊区的集市摆摊。城里水果贵得离谱,农村需求却不小,他把价格压低点,新鲜水果一摆,村里大爷大妈抢着买。

一个月算下来,净赚3000多,比城里翻了三倍。刘伟乐得直拍大腿:“早知道农村这么香,我还挤城里干啥?”这事儿听着简单,可数据也背书,2024年初的调查显示,农村集市消费需求涨了20%,城里摊贩往外跑的还真不少。换个地儿,避开红海找蓝海,这路子也挺野。

说到底,摆摊这活儿,现在不光靠体力,更得靠脑子。政策松了,机会多了,可坑也深了。想活得好,要么玩儿点新花样,要么换个地儿另起炉灶。别光盯着眼前这三尺摊位,谁先变,谁先赢。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